当前位置: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学院简介

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,前身为1960年2月成立的南京航空学院无线电系,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系,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。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。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国防特色学科,探测与成像为工信部新兴交叉重点学科,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江苏省重点学科,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。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,学院参评的两个学科分别进入A类和B类。学院设有信息工程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,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


学院着力建设国家级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,努力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平台。学院拥有“微波光子技术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(天元实验室)、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物联网与控制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、电磁频谱空间认知动态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、空天集成电路和微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、“面向航空航天的协同智能信息处理”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。此外,学院还牵头建设了全国首个由工信部批复建立的电磁频谱研究院,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-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-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。


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8人,正高46人,副高66人,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钱伟长讲座教授1人,教育部CJ学者1人、CJ学者校企联聘学者1人,基金委人才专项1人,GF领域高层次人才4人、青年人才1人,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4人、青年人才6人,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领军人才2人、青年拔尖人才6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,全院省部级以上人才137人次。学院还建有国家级创新团队1支、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支、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支。


历经多年不懈努力和发展,学院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、应用预先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。优势特色研究方向有:雷达探测与成像、电磁空间频谱资源认知智能管控、微波光子技术、雷达目标特性分析、无人机集群组网技术、电磁兼容与电磁超材料、射频测量与半实物仿真技术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、深空探测通信技术等,相关研究成果居于国际先进水平。近十年,学院承担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、创新特区重点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、国防型号项目等各类标志性科研项目百余项,2024年科研经费到款超2.8亿元;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第一完成单位)、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1项(其中一等奖16项、二等奖14项);共发表高水平论文3236篇,其中SCI、EI收录论文1748篇,获授权发明专利1065项。


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,构建了以“航空报国”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体系、以“名师引领、学科融合交叉”的课程体系、建立起以科研教学互促的教学团队,1人获26届中国青年“五四”奖章。主持首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,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1门,出版国家级教材5部,牵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、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。学院每年邀请国外专家来院合作交流,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,每年选派教师出国进修。先后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、布里斯托大学、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、德国锡根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7所国际一流高等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,共建学科平台。


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325人,其中本科生1266人、硕士738人 、博士321人 。近十年,学院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原“互联网+”)金奖13项,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和专项赛特等奖4项,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4项,以及其他国际和国家级重要学生竞赛奖项百余项,600余人次获国家级、省部级表彰。六十余年来,学院为我国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等领域输送了逾万名优秀人才,涌现出了一批学术精英和执政骨干,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,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
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,学院正乘风扬帆,以“三航”特色引领,争创一流学科、培养一流人才,打造电子信息领域的新高地,向建成具有空天特色的世界一流电子信息学院迈进!



(数据更新于2025年1月)